历史文化
陪家人“听海”
初春的北京,昆明湖的冰还没有融化,人们裹着棉衣在路上行色匆匆,可是,爸妈等不及了,他们说:回安徽老家,能早一天就早一天!老两口刚刚检查完身体,没有什么急性病。
几年前,爸妈北上和我们团聚。他们时常忆起老家的故事,那是温暖的乡愁。终于下定决心送爸妈启程返乡,高铁车厢里,爸妈一直兴奋地望向窗外,眼神里却有着不舍,是啊,在北方的日子里,有着太多温馨……
眼下,爸妈回到家乡已有半年。一天上午,小姨来了。“姐姐、姐夫,早上好!”小姨是中学数学教师,记忆里,她不是拿着大圆规就是大三角板。小姨也是“故事大王”,她总能引导妈妈一起回忆她们兄妹三人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光,还有他们皖南的故乡。我和小姨很多地方相似,譬如做菜,无论蔬菜还是肉类,几乎都是清炖。厨艺也可以遗传,是不是有点儿神奇?也许“忠于原味”是我们对生活共同的理解吧。
“姐姐,给你看一个视频,不,听就行,看看父亲当年有多英勇!”妈妈眼睛不好,她在小姨的手机里听到了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。“这是1949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的资料,父亲当天率队率先从东门进入合肥城,解放军进城时受到合肥市民的热烈欢迎,父亲当时骑着大马,威风凛凛。”小姨边放视频边给妈妈讲解。
妈妈听得很认真。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父亲自小就读私塾,思想进步,只是苦了我们的母亲。”妈妈的目光转向柜子上的花瓶,那是一束绢花映山红。姥姥长眠在长江边的山上,那里春天就是映山红的海洋。“父母为社会做了很大贡献,我们感到非常自豪。”小姨拉起妈妈的手,轻轻地抚摸。
“爷爷奶奶,你们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做过贡献的人。”正说着,社区工作人员小殷来了。社区每天都安排值班人员到家里来,给老人量一量血压,问一问有没有哪里不舒服,看一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,再顺便聊一聊。
“是啊,我们现在老了,什么也做不了了,就怕给孩子和社会添负担。”爸爸不无感慨地说。“爷爷奶奶,你们都为社会奉献了很多,现在老了就应该安心休养,是不是?”小殷笑着说。“可还是想着应该做点什么事情才好。”妈妈叹了口气。“奶奶,听一听这位学者怎么说,我觉得她讲得有道理。”说着,小殷拿出手机。
“今天我想和老年朋友交流一个话题——终身了解自己。认识自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,因为自我从来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,而是随着时间、经历和思考不断流动的生命形态。正确认识自己是人生的最高智慧。”视频里学者娓娓道来。
“看到爷爷奶奶,我就想我也会老,应该为以后做些什么准备呢?爷爷奶奶讲了那么多的人生故事给我们听,就是我们的人生导师,你看你们多重要呀!”听了小殷的话,大家都笑了。
是啊,哪个年龄段没有意义呢?人生是一个不断“成为自己”的过程,即使进入老年,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重新认识和塑造自己,在每一次内省,每一段关系和每一个挑战里努力照亮自我。正说着,院子里响起悠扬的钢琴曲:听海。
任凭海面波涛如何汹涌,海底始终静默澄明。有哲学家说:“扰乱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。”这个夏天,陪家人“听海”,更新和深化着对于生命和世界的认知。(纳金)